基督徒對牽涉上主的話 (聖經) 和它所代表的真理往往表演得缺乏對話精神.說直接一點,基督徒傾向以順服和認識態度.縱使近百多年詮釋學的發展使基督徒對以往聖經的唯獨詮釋持較批判態度,但他們多只集中對詮釋的討論,而不是與聖經文本開放地對話.奇怪的是,當閱讀巴特或蒂利希等人的作品時,我們被訓練與作者對話,但對聖經卻不是.所謂與作者對話不只是嘗試正確明白他的原意,更包括分析他的思想和批評他的看法,甚至要求對方改變立場(當然也包括自己)。結果,基督徒與聖經的對話多是一種「只有聖經講,我們聽」的關係.雖然我不能證明這種態度如何影響基督徒生活,但若這態度只用在聖經身上的話,這可否算為一種信仰與生活的分割呢?若不是,這又是甚麼?
以上關注帶出另一個相關課題,即不同關係和不同場景就存在不同對話模式.例如,孩子跟父母、下屬跟上司、人民跟法官等等.因此,基督徒以順服和認識態度看待聖經反映一種上主與人的獨特關係.一方面,上主是創造主,而人是受造者,更是罪人;另一方面,基督徒以順服回應上主的呼召.在上主與人的獨特關係下,以分析、辯論和要求對方改變的態度可能不適用.例如,我與子女的對話有別於與同事對話,與相熟朋友對話又有別於在學術會議中的對話.在會議室的對話有別於在床邊的對話,玩耍時的對話又有別於辯論時的對話.弄不清這些關係和場景反而會使對話失效.例如,家人在家庭的對話就不會宣讀一篇萬字論文.當然,我們仍要問,上主與人的關係是否可以以情侶和朋友形式出現.若可以的話,閱讀聖經的態度就可以不一樣了。
以上對聖經討論帶出兩種對對話的理解.第一,強調對話中的平等、沒有需要維護前設和以分析和辯論理性為主;第二,強調對話中的關係和場景,從而找到合適模式.前者認為後者防礙真正對話,因為後者的關心容易使人有太多顧慮,不可暢所欲言.更重要,對話受由關係而來的權力主導了.後者則認為前者不明白甚麼是對話,只將對話化約為某一種理性活動.若對話是人際的相遇時,我們不能不看重處境和關係.那麼,我們可否達到情理兼備的對話嗎?或我們是否需要一個四平八穩的對話?
是否能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信徒表面上是顺服听从,在行动上却时时“真诚"表态?我们是否在有利自己的场合,就高喊“唯独圣经”,不惧强权,但当面对切身利害关系时,就违背道德真理,作出损人利己的决定!
回覆刪除有人,读圣经诗篇,大胆质疑作者的不人道,民族狭隘,这是与圣经对话?
回覆刪除有人, 读到圣经里,受逼害的女性的遭遇,指出他们受到男权,甚至上帝所歧视和违弃,这是与圣经对话?
Sceptics,
回覆刪除你說的都可能是. 可能, 因為對話要求我們明白對方所說, 而不是我認為你的意思是怎樣. 因此, 不贊同聖經某些記載時, 我們先要尋求明白. 此外, 不贊同不是只有三個字, 還要提出理據.
谢谢,龚老师.
回覆刪除最近与几个朋友一起读经典与解释系列14的《政治哲学中的摩西》;第一篇看不太懂,因为施特劳斯与佛洛依德打对台,第二篇关于《政治家摩西》与第三篇《审判官摩西》都很精彩。
回覆刪除注疏者的解经深刻、仔细、精确,是一种完全不同的释经书阅读的初体验。
是很好的对话中的对话。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