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27日 星期二

宗教的非解釋性身分

本來不打算為在四川大學舉行的會譏另撰新文, 但看完玉樹的災難後, 心情總想為受難者做一點事. 就這樣, 我開始撰寫另一論文. 頓時間, 要在未來兩個星期完成三篇論文, 認真刺激. 這跟同學面對交功課的壓力一樣大.

宗教的非解釋性身分-宗教對災難中倖存者的意義

人生避免不了風險,因為風險本是不可預料的,尤其是自然災難。現代性社會就是一個控制風險的社會。 透過由專家系統(experts systems)建立象徵性代幣(symbolic tokens),社會嘗試控制風險和減少它帶來的破壞性,而其中,對專家系統的信任是一個很基本和重要的環節。 兩年前汶川的地震、今年雲南省的旱災到四月玉樹的地震等等自然災難的經歷使我們意識到生活的高風險性。當就專家系統如何可以更發揮其影響力時,社會同時也需要考慮民間力量的角色,而其中之一就是宗教團體。本文嘗試探討宗教團體可以如何加強個人和社群承受力,面對自然災難的風險。本文認為宗教的貢獻不是為悲劇提供解釋,而是與悲劇共存的能力。

1 則留言:

  1. 這是說,簡單而言,民間力量(如宗教團體)在悲劇共存的前題下可以補足代幣未完全之處,對嗎?那麼,民間力量的幫助對基層市民(沒有代幣的人)而言尤其重要。

    這是很有意思的題目,加油!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