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23日 星期一

捨與得

提到捨與得,我們可能很快聯想起耶穌一段話,「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因為,凡要救自己生命(生命:或譯靈魂;下同)的,必喪掉生命;凡為我喪掉生命的,必得著生命。」(太十六24-25)就此,一種先捨才有得的邏輯就建立了。但這種對捨與得關係的理解是否合適?

要得先要捨含意一種條件關係,甚至一種交易邏輯。例子之一,民主黨需要退一步(即捨棄對普選路線圖的要求),才可以得到中央的信任,以致日後討論普選路線圖變得可能。同樣,中央需要捨棄對民主黨的偏見,以致特區政府可以避免政治危機。在交易邏輯下,捨之可以發生,因為會有得的出現。相反,沒有可預計的得,就很難會有捨。當將這種交易邏輯應用在信仰生活上時,我們就理解到為何有些基督徒遇上困難時會放棄信仰,因為他們的捨沒有換來得。事實上,詩一百廿六5「流淚撒種的,必歡呼收割」不是必然的經驗。不但今日在中國甘肅和中韓邊界發生的水災已是一個好的證明,更因為我們也可能是見證之一。

或許,你們也會對以上這種交易邏輯並不滿意,甚至強調上主應許的永生是非今世和非物質。但查實,這種以永生和天上的獎賞的想法也走不出交易邏輯。那麼,我們可以有甚麼其他的角度理解捨與得的關係?

縱使交易關係的捨與得牽涉我與他者的關係,但重點仍是我。所以,這是我的捨和我的得,他者只是客體而已。若捨與得必然牽涉與他者的關係時,我們是否可以說我的捨和他者的得,又或他者的捨和我的得。查實,這種在人際關係理解的捨與得是基督教信仰的理解。意即,因上主的捨,我們才有得。捨與得是關乎恩典、感恩和為他者。讓我以太廿1-16說明我的看法:

因為天國好像家主清早去雇人進他的葡萄園做工,和工人講定一天一錢銀子,就打發他們進葡萄園去。約在巳
初出去,看見市上還有閒站的人,就對他們說:『你們也進葡萄園去,所當給的,我必給你們。』他們也進去
了。約在午正和申初又出去,也是這樣行。約在酉初出去,看見還有人站在那裏,就問他們說:『你們為甚麼
整天在這裏閒站呢?』他們說:『因為沒有人雇我們。』他說:『你們也進葡萄園去。』到了晚上,園主對管
事的說:『叫工人都來,給他們工錢,從後來的起,到先來的為止。』約在酉初雇的人來了,各人得了一錢銀
子。及至那先雇的來了,他們以為必要多得;誰知也是各得一錢。他們得了,就埋怨家主說:『我們整天勞苦
受熱,那後來的只做了一小時,你竟叫他們和我們一樣嗎?』家主回答其中的一人說:『朋友,我不虧負你,
你與我講定的不是一錢銀子嗎?拿你的走吧!我給那後來的和給你一樣,這是我願意的。我的東西難道不可隨
我的意思用嗎?因為我作好人,你就紅了眼嗎?』這樣,那在後的,將要在前;在前的,將要在後了。

這段聖經可能令很多人不安,因為這位比喻上主的主人對市場經濟和現代管理一曉不通。若按他所行,生意終倒閉。第一,他不是按工作需要而聘請,反按人對工作需要而聘請。這不但會減低利潤,更為日後製造龐大冗員的危機。這對公司發展肯定是負面。第二,雖然有人會認為這故事是關乎合約精神,所以,這主人沒有甚麼不對,反而雇工不遵守合約。然而,這不代表他懂人事管理。或許,做兩小時的工人會感激這位主人的慷慨,但其他工人肯定因主人的做法而被分化。這對員工關係是破壞多於建設說回來。或許,我們對這主人的不認同正反映出以公平為原則的公義和以憐憫為原則的公義之間的矛盾。

再者,這故事令我們更大的不安就是它竟用來比喻天國。第一,尤其對於耶穌那句「在後的將要在前,在前的將要在後」,我們極之不舒服。這有違我們習以為常的排隊和「遲來先走」的文化。第二,若天國是我們社會的遠象時,我們如何接受得了這種社會秩序。這必引起社會動亂。

當為著這故事的不合時宜大傷腦筋之際,我發現我們太快將自己與第一批被主人聘用的人認同。事實上,我們是屬於多餘的一群。我們之被聘用不是因為我們配得,而是因為恩典。以我為例,若不是父母對我的養育、內子對我的信任、教會給我的機會、無名士給我經濟支持、社會對我的培養等,我豈能有今天的工作與成就呢!我的努力固然重要,但個人努力沒有排除他者對我的重要。這正是為何我們要求企業要回饋社會,對社會要有責任。不論今日我們的職級如何高,我們也是受上主和其他人恩澤。此刻,這比喻不再是關乎人事管理,也不牽涉企業運作,而是關於群體的關係,就是人如何彼此看待。稍為有能力者如何看待有需要者。有需要者(例如,新來港人士)的出現是要搶去我們的福利和飯碗還是看我們所擁有的一切皆是由無數的人對我們培育的結果,以致向有需要者的分享是應當和樂意?另一方面,有需要者如何看待有能力者。有需要者認為有能者必然是從剝削我們的生活而來還是看他們的財富也可以是他們努力的成果?沒有為他者的捨之相信和沒有自覺自己是得者時,我們社會只會陷於對立和個人關係中。

別人的捨,讓我今日有所得。也因此,我們也當為他者捨,而令他者有所得。我相信這對捨與得的理解可以走出一種私人化和交易關係的信仰。說回來,讀神學和奉獻做傳道人是一種捨棄的表達嗎?數日前,在學校飯堂用膳時,聽見一位年青人向另一位年青人分享他如何放棄考建築師牌,為了回應上主的呼召。他繼續說,在人眼中,他放棄很多,但上主的賜福沒有少。例如,他說他有家庭,父親也信了主。透過這經驗,他鼓勵身旁的青年人考慮奉獻作傳道人。他所描述的捨棄是為真的捨棄嗎?還是經濟學所說的opportunity cost?坦白說,若奉獻作傳道人是捨棄,這是因得著太多,不是因將會有得。因此,我們無需為所謂的捨而作見證,反而為所得的得感謝,讓他者也可以得。

2 則留言:

  1. Last night, I was looking through the pictures of me & Titus wedding. When I got to the picutres of a group photos of you guys, tears came in my eye. Not becuase I miss you all (well, for sure I miss but not the reason that I got tears), but the reconization of how much I have received. Love, support, friendship, prayer...

    Thank you so much for your writing~

    回覆刪除
  2. It is always good to know that you are blessed. Till now, this hasn't been changed. We keep both of you in our prayer.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