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經文講出兩個人命運。簡單來說,財主沒有帶他的財富進入永生,反而死後活在陰間,受苦。貧窮者卻被天使帶去亞伯拉罕所代表的永生,他坎坷的遭遇改變了。這不是兩個獨立的故事,而是他們確曾相遇,但沒有關係建立,最終導致各走各路(拉撒路是在財主門口)。
對於這故事,我們心中可能充滿不同疑問。第一,是否有錢人的結果就是下陰間?這是否一種仇富?若留意故事的發展,我們就發現,不是因為仇富,而是因為這財主貪財(路十六14),並沒有做他應要做的事,就是聽從摩西和先知的話,即愛上主和愛人如己(路十26-28),照顧貧窮人。第二,是否貧窮人因貧窮就可以有永生?我們要承認上主對貧窮人是有偏愛。偏愛不是因為貧窮人有甚麼優勢,而是因為貧窮人的需要。這是上主是貧窮人的上主的意思。所以,故事中的有錢人沒有名字,但貧窮人是有名字的-拉撒路,因為上主顧念貧窮人。另一含意是耶穌為這貧窮人起名叫拉撒路(上主幫助),反映上主是貧窮人的上主。第三,是否生前決定是決定性,沒有再有機會?事實上,有信徒以故事中所描述的「你我之間,有深淵限定」來理解信耶穌與永生的關係。這是另一複雜問題。(一)耶穌這故事是描述有錢人對貧窮人應要有的態度和上主是貧窮人的上主,而不是討論信耶穌與永生的關係。(二)明顯地,這故事是以一種語藝方式說「你我之間,有深淵限定」,目的要讓聽故事者沒有推遲對照顧貧窮人的藉口。這是劇情的需要多於對事實的描述。我會說,是否生前信耶穌就是決定一個人的永生不是這故事的關心。第四,另一個相關問題,陰間是否長期被火燒,極其痛苦?可能是,也可能不是,因為這裡用了象徵語言,就如啟示錄第廿一章用了寶石和貴金屬等描述新天新地。若新天新地是由寶石和貴金屬做成,我才不去。第五,亞伯拉罕對財主的要求是否過嚴(「求你打發拉撒路到我父家去,因為我還有五個兄弟,他可以警告他們,免得他們也來到這痛苦的地方」)?再者,財主的要求並非自私,因為他從愚昧醒過來,希望他的家人可以早日醒悟。但他的要求被拒絕了,因為這樣簡單的道理早已說明了,不需要再要有甚麼証明。反而差拉撒路回去使他們對照顧貧窮人一事變得很功利,即照顧貧窮人是為了賺取永生,而不是因為這是出於對他人責任的回應。
基本上,以上五個問題已說出了這段經文的重點,但我們仍有一個問題:為何永生是在死後才表現出來?為何永生不可以在今生某程度體驗?這是否因為永生是一個謊言,以致只可以放在死後,即死無對証?事實上,故事拉撒路命運的描述是他死後才有逆轉。為何他的貧窮和病患在世上得不到某程度救贖?聖經的描述似乎使人認為我信死後的生命多於我信死前的生命。容我這樣說,這不是聖經的態度。第一,若此世不重要,此世生活就對永生沒有決定性意義。相反,故事卻要指出如何在此世對待貧窮人對永生有決定性影響。第二,雖然拉撒路在此世生活沒有得到改善,但這不是用來否定此世的重要性,反而拉撒路的經歷指控有錢人,即他們限制了上主對貧窮人救贖。有錢人的仁是要在此世生活表現出來。第三,耶穌在世的活動,就是醫治、打破人際的隔離、鼓勵對貧窮人的照顧。跟隨耶穌的人不只是因為相信一個死後的永生,更是因為經歷在此世是某程度的救贖。
在這故事中的來世今生,就是拉撒路的命運不是延續他今生的貧窮與病患,因為上主改變了他的命運。同樣,財主的命運是他的財富沒有延續到永生,因為上主決定永生。至於今生如何某程度體驗上主的救贖?這在於上主邀請我們參與建立一個讓貧窮人可以活出尊嚴的社會。面對過一百萬的貧窮人口,有人選擇以平等分享行動回應、有人以平價出售飯盒、有人透過改革社會福利。在你的可能下,你會有甚麼回應,讓永生在今生出現。